作者:银发智库 发布时间:2024-06-06 15:38
走进何丽芬广彩精瓷馆,精美的广彩作品悉数陈列。这些作品色彩艳丽、图案丰富、造型各异,其中不少还是创作者精心打造的“孤品”,让人爱不释手。这座精瓷馆,倾注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广彩瓷烧制技艺广东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何丽芬的心血。
从事广彩38载,何丽芬对这一行业的热爱始终如初,并将其视为“一生的事业”。如今,她专注于广彩的传承传播,用匠心守护,用创新传承。
人物简介
何丽芬,国家级非遗项目广彩瓷烧制技艺广东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广州市越为银发活力研究院(银发智库)专家,从事广彩38载,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南粤技术能手”“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首届岭南文化艺术高级工艺师”“最美羊城工匠”等荣誉称号。
何丽芬是广彩省级非遗传承人,“我入行已经38年了。”她说。1986年,广彩厂招收学徒,要求年龄在20岁以下。彼时何丽芬已经21岁,年龄超过标准。但由于从小喜欢绘画、美术功底好,她被破格招入广彩厂当学徒。
入行38年依然热爱
当学徒期间,何丽芬白天努力学习填颜色、勾线条、做造型等传统技艺,空余时跟随绘画老师学习绘画技巧,几乎每周都要考试、测验。“这个过程非常枯燥,需要反复训练。一开始我们有160人,后来只剩下一半左右。”
两年后,何丽芬按照时间完成了三个瓷盘作品,凭高分进入对技艺要求更高的“精瓷班”。在这里,她接触并系统学习广彩设计、制作和生产的整个流程。这些都为何丽芬从事广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何丽芬依然每天坚持广彩创作,有时一天长达10小时。“我不觉得辛苦,反倒有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因为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何丽芬笑着说。据了解,她不仅自己从事广彩,家人包括丈夫、姐姐、女儿、侄女等都从事这一行业。家人的支持让她觉得幸福和幸运:“广彩,是我一生的事业。”
创作题材丰富多样
何丽芬说,20世纪90年代末,广彩不再出口,很多人都离开这个行业,同期的学徒中仅她一人坚持下来。2001年,何丽芬下海创业,在芳村花鸟鱼虫市场经营一个“档口”。“我是第一个拿营业执照、面向境内市场销售广彩的人。”何丽芬说。
期间,何丽芬接到来自广东省博物馆的一笔订单——为纪念广州起义90周年创作广彩作品。因为提前高质量完成任务,这批作品广受好评,何丽芬收获追订。“这是我创业后赚得的第一桶金。”何丽芬说。同时,她还开创一种新的广彩展销模式。过去广彩厂的生产环节是封闭的,消费者只能在市面上接触广彩产品,难以了解它们的生产过程。在店铺中,何丽芬设置工作台,让客人能直面广彩创作。这种“创作+销售”的模式,为她逐步打响名气。
在创作方面,何丽芬灵感不断。“传统的广彩生产主要是来图定制,个人发挥空间有限。创业后,我的创作题材变得更加丰富。”何丽芬告诉记者,山水建筑、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都是她的创作素材,而各种元素的不同组合也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其中,何丽芬创作的“三雕一彩一绣耀羊城”获得广东省首届广彩艺术精品展金奖。该作品以构图严密、色彩浓艳的绘图,在圆盘中开斗方,技法娴熟。“春风得意满枝红”“孔雀图”等作品则将岭南荔枝、仙鹤、孔雀等意象与广彩相结合,同样获得市民的喜爱。
广彩融入日常生活
广彩以“绚彩华丽,金碧辉煌”闻名于世。创新,让这项非遗技艺再次焕发光彩。何丽芬根据国人的审美进行创作,将国画的写意技法融入作品,让广彩变得更活泼、更生动、更有意境。
近年,广彩市场不断发生变化,在大件、收藏级别的精品外,日用产品需求也在上升。在何丽芬广彩精瓷馆,记者看到不少茶具、杯碟、文创等跨界融合产品。其中,一款小型床头灯让记者印象深刻。这盏床头灯如画框一般,里面是一张用广彩绘制的齐白石名画,而且还藏有开关,可用于照明。“这是我和女儿一起创作的。”何丽芬边说边演示,“这些广彩作品还能换‘壁纸’,就好像变魔术一样。”据了解,何丽芬还将广彩融入书签、扑克,耳环、项链等,通过文创作品,让非遗走进市民的生活。
非遗的赓续,既靠传承,也靠传播。何丽芬广彩精瓷馆承担起传播和传承广彩技艺的功能,开展一系列非遗主题活动,如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港澳青少年主题研学、广彩技艺体验课等,不断丰富广彩的传播形式。
据了解,何丽芬是广州市越为银发活力研究院(银发智库)的专家,接下来将通过“银发说”直播间为广大市民带来广彩饰物DIY等趣味科普,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广彩的魅力。